乡村振兴,立足产业。产业繁荣是解决农村各种问题的前提,也是推动农村转型的总引擎。只有聚焦产业发展,深耕产业特色,激活发展潜力,坚持与农民合作引导农民,农村才能“颜值”和“产值”兼备,农民“口袋”和“智力”都能富起来。
乡村产业的发展取决于特色和差异。如果盲目跟风,陷入“一刀切”,势必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。有的村庄依山傍水,变“金山银山”绿水青山,发展生态旅游和森林经济;一些村庄依托水源,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,树立了“财富”。“H潮”带动农民增收;一些村庄继承传统技艺,在现代市场上复兴古老手工艺。景德镇陶瓷、东北黑土米、信阳毛尖这些扎根于当地的特色品牌,给乡村带来了认可和竞争,也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信心。只有立足本地,挖掘资源禀赋,才能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。
传统产业想要重获活力,离不开创新这个点金成金的主力军。科技进步让农业更加“智慧”。浙江台州农场使用无人机和AI模型,效率提升三倍以上,成本降低近60%;河南浚县花生田依靠智能灌溉系统,平均亩产提高近15%,田间高产突破1000公斤……这些新技术,改变了农民“靠天吃饭”的旧模式,转变为“知天而行”的新模式。模式转型不断延伸产业链。通过土地流转和农村住房改革,江夏湖寺将贫困之海打造成为文化旅游、休闲养生、度假新地标,成功探索出一条传统村落发展新路径。 “农业+旅游”、“农业+文创”、“农业+电商”等新业态不断涌现,打破了传统农业的界限,让一粒米、一个果子、一朵花蕴藏着诸多价值。创新为产业注入了现代化动力,但产业发展的立足点始终是农民。只有紧密联系农民、支持农民,才能实现行业经济效益被证明。
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分享发展成果、实现共同富裕。脱离农民的产业,就像没有水源的水、无根之树。只有让农民融入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,产业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和温暖。在福建晋江,“三金模式”(租金+存股+佣金)让农民变股东,带动1万多名农民年均增收3万多元;四川战旗村以集体名义投资农商项目,村民每年获得分红1万多元,户就业率94.7%;海南共享农场实行“订单保障”机制,将胶农收入与市场价格挂钩,实现稳定收入。当农民从“旁观者”变成“反对者”产业发展从“工人”到“股东”,乡村产业将有最坚实的支撑,乡村振兴也将有最深厚的民意基础。
乡村产业的发展,事关田的希望、人民的期盼。特色是基础,创新是动力,农业是重点。三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我们坚信,只要守住特色之根,激发创新动力,筑牢联农基础,乡村产业一定会蓬勃发展,让亿万农民获得充分的幸福感,在产业繁荣的扩张浪潮中受益。
来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
作者:张硕(江夏区“青苹果乐园”团队)
编辑:杨红雷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