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对科尔沁右翼中旗进行了调查,发现农民和职工的收入主要靠出售牛羊,资源比较匮乏。在当地干部群众的交流中,大家逐渐达成共识:要发展扶贫产业,就必须卖掉我们的传统农畜产品;还要多渠道拓展其他增收的好项目,不断增加收入。产业在扶贫中的作用,从白银堡家庭的变化就可见一斑。只有因地制宜发展适合的产业,扶贫成果才能落地生根。在我们的调查中,我们发现当地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庭院,并且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建造庭院。因地制宜改变规则,向经济大院发放补贴,调动大家的积极性,为经济庭院业态发展贡献力量。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,产业扶贫成果才能持续。 “牛羊没饭吃,地里寸草不生……”打破贫困和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需要政策支持。只有投入人力、物力把沙子治理好,农民和工作人员的未来才有希望。事实证明,种植沙棘林防风沙,有利于增加村集体收入。可以预见,“十五”期间,脱贫攻坚成果将不断巩固和扩大,脱贫群众的生活将越来越有希望。 (作者为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,本报记者翟勤奇采访编译)《人民日报》(2025年11月12日第02页)

推荐文章